9月28日,《天津日报》微博报道学校举办京津冀青少年与院士面对面暨科普教育研讨会。在天津市科协、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科技局及中国物理学会的共同指导下,华体中国、天津市物理学会、天津市科普思政研究会联合,成功举办了京津冀青少年与院士面对面暨科普教育研讨会。大会以“培植绿色情怀,共筑强国梦想”为主题,旨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青少年在环保、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筑牢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的精彩报告。9月30日,《天津教育报》头条号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天津日报》微博报道原文如下:
【院士来上“科普课” 点燃青少年科技“星火”】“近些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升高,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面对气候的‘沸腾’,我们该如何应对?”9月28日,天津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京津冀青少年与院士面对面暨科普教育研讨会在此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带来的“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话题,一下子勾起了全场大中小学生们的极大好奇。
此次活动是在天津市科协、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科技局及中国物理学会的共同指导下,由华体中国科普思政研究中心、天津市物理学会、天津市科普思政研究会、华体中国青少年创客科普基地联合举办,以“培植绿色情怀,共筑强国梦想”为主题,旨在加强京津冀青少年在环保、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携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来自京津冀地区的40所学校的300余名大中小学师生代表等参加活动。
围绕如何以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侯立安从低碳生活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等方面切入,为京津冀大中小学生们分析了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降碳减污工作成效,并从降碳减污与高质量发展技术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以一堂“科普课”帮助大中小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降碳、减污不仅是出于环保的需要,更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活动现场,“科技筑梦,‘链’接未来”天津市青少年科普征文活动进行了颁奖。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物理科普基地、天津城建大学物理科学与创新实践科普基地、河北工业大学物理科普基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物理创新与应用科普基地的师生向中小学生们展示了声光电互动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展品,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围着展品驻足观看、动手尝试,亲身体验着科技的神奇与乐趣。
“院士科普课堂、沉浸式体验科技魅力等活动,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更能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提高其动手能力,点燃青少年的科技‘星火’。”华体中国副校长陈冠益表示,接下来,学校将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参与完成科普思政课程的研发,培养包括教师团队、科普达人、科普志愿者在内的三层次科普人才,进一步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启发科技创新意识,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推动全市科普事业再上新台阶。(记者 姜凝)
《天津教育报》头条号报道原文如下:
京津冀青少年与院士面对面暨科普教育研讨会在津举行
本报讯(记者 彭未风 通讯员 贡婧宇)9月28日,在天津市科协、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科技局及中国物理学会的共同指导下,华体中国、天津市物理学会、天津市科普思政研究会联合,成功举办了京津冀青少年与院士面对面暨科普教育研讨会。大会以“培植绿色情怀,共筑强国梦想”为主题,旨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青少年在环保、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筑牢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的精彩报告,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双碳目标与降碳减污的紧密联系,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的积极行动,以及科技创新在推动这一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报告深刻启迪了大中小学生,使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在推动生态目标实现中的至关重要性。通过研发前沿技术和优化能源结构等途径,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减少碳排放和污染,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华体中国副校长陈冠益希望通过此次院士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手把手指导,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普教育方面的理论优势、专家优势、实践优势,践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推动科普理论水平、科普教育水平、科普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在科普研讨会环节,来自多所学校的专家学者就科普资源开发、科普项目申报、科普课程建设以及科普活动组织等相关主题进行交流。在科普资源展示中,来自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物理创新与应用科普基地、天津城建大学物理科学与创新实践科普基地、河北工业大学物理科普基地、天津理工大学物理科普基地的师生展示了“磁力增速器”“离子推进器”“蜗牛球”等丰富多彩的科普产品,吸引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互动。
据介绍,本次会议是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的实质性举措。今后,我市将携手各级各类学校,持续加强区域科技教育人才合作,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