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蕴玲在高校任教已有33年,一直从事数学基础课和数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始终将追求更高的教学品质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学行为准则。身为天津市教学名师的她,多年来为让学生喜欢数学、走进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助力器,在教学改革和数学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改革引领 助力学生更好成长
“要结合教学内容,将最新教研成果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进课堂。”罗蕴玲授课过程中总能深入浅出、层层剖析、环环相扣,理智型的教学风格受到学生的喜爱并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学生听她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是训练思维、增长能力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喜欢数学、走进数学、应用数学,她带领团队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时代感的应用案例融入到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将设疑、猜想、探究贯穿在教学之中,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通过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到“教与学融合、导与悟并行、探与行共存”。她带领团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大学数学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资源建设,引导学生以“主角”的身份进行学习和实践,实现必学与选学、理论与应用、必需与提高的协同,实现了教师课上的“以教导学”和课下的“以需导学”、学生课上的“以学求教”和课下的“以需求教”新的互动模式,使学生从教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改的主动进行者。她带领团队进行资源扩展建设,创设了由8门课程组成的“走进数学”系列选修课,更好地回答“数学有什么用以及怎样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数学、感悟数学,并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走进数学”系列选修课,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数学选修课。
为了让数学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和发展,近两年她又带领团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从解决影响数学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入手,以学生的需求和目标为中心,以“兴趣做牵引、需求生内需、数学助发展”为主线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将“因材施教”的改革拓展到了“因材因需施教”,这一改革看似只增加了“因需”两个字,但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理念还是教学实践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一改革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获得,建立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服务于学生成长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提供的是“尊重差异的教学”和“具有增值效应的教学”,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潜能和基础上实现最大发展和提高的教学,两年的实践形成了“需求和目标领航、制度和机制护航、教师和资源助航”的教学新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设团队 致力青年教师培养
作为天津市精品课“高等数学”的主持人、华体中国精品课“数值计算方法”的主持人及大学数学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她深知“要想让数学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根基”,为此她将团队建设与助力学生成长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建设方案并落实到位,从教师团队到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再到示范教师和教学名师,形成了“动力塔式”的教师团队建设机制,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开展示范教学活动,示范教师和教学名师,开展传帮带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成长。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实现了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在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经管类专业)中,与985、211学校学生同场竞技,我校经管类专业团队连续多年保持团体前三名的水平。
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大学数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数学学科竞赛指导团队”被评为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数学建模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市“新长征突击队”,3人获得天津市教学名师奖,1人被评为天津市“三八红旗手”,1人被评为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1人被评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3人获得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
推广成果 发挥教育科研效益
多年来,她带领团队一直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她主持了2项省部级教改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教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了多篇教学研究论文。编著出版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必修课的新形态教材和“伴你学数学系列导学”教材及“助学系统”光盘,学生在书中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更多资源的获取,使教材真正成为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载体,也成为了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数学魅力的载体,纸质的教材活了起来,深受师生欢迎。
在天津市和全国教学研讨会上她多次被邀请作大会报告,报告题目有“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建设”、“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数学”、“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大学数学教育工程建设的探索”,“解决问题,谋求发展”、“让学生喜欢数学、走进数学,让数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走进数学’系列选修课的建设”、“大学数学演示实验的研究与开发”、“以资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的探索”等,受到了兄弟院校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并得到广泛推广。
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她是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天津分赛区组委会主任,她组织天津市各高校的数学教师积极参加竞赛,邀请专家对参赛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希望通过竞赛能集成更多的优秀数学微课程作品,让这些优秀作品助力更多的学生成长。在已举办的三届竞赛中,天津市取得了6项全国一等奖、7项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校报记者 赵津津)